牛骨

张矩阵惊天大黑料!著作查重率99.9%【高张糖】


  本来是想比较一下老高对隆庆和老张对万历的教育,研究日讲的讲稿有何异同,结果发现大爆笑事件:

  张居正的四书讲稿完完全全是照抄高拱的!

  逐字对比,我大震撼。上次这篇给你老公结一下版权费就已经见识过他们夫夫情趣,这次从抄一句变成抄一本!太炸裂了,笑得停不下来......


一、老高《日进直讲》和老张《四书直解》的逐字对比

  (一)《大学》

  取《大学》的开头小节来看,黑色加粗是基本一模一样之处。下划线是增删不同之处

1

高拱:

大学是大人之学。古者人生八岁,上自王公,下至庶人子弟,都人小,教他洒扫应对进退之节,礼乐射御书数之文。此是小子之学。到十五岁时,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,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,与凡民之俊秀,都人大学,教他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之道。此是大人之学。这一本书全是说大人之学,故名《大学》。

张居正:

大学,是大人之学。这一本书中说的都是大人修己治人的大道理,故书名为《大学》。

  【开篇。可能是因为隆庆出阁晚,当时已经十五岁了,所以老高多说了几句“殿下你是大人啦,该学《大学》啦”;而万历读书早,所以老张直接略过。】

2

高拱: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
这一章是孔子的经文。这一条是经文中的纲领。

道:是道理。孔子说:有大人必有大人的学问,有大学必有大学的道理。大学的道理安在?

其一,“在明明德”。明:是用工夫去明他。明德:是天所与我的仁、义、礼、智之性。本自虚灵不昧,但为气禀所拘,物欲所蔽,则有时而昏。人须下克己的工夫,务要充开气禀之拘,去了物欲之蔽,使自家的明德依旧还明了。必如此,然后所学有个根本。所以大学要“明明德”。

张居正:
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
这一章是孔子的经文,这一节是经文中的纲领。

孔子说,大人为学的道理有三件:

一件在“明明德”。上“明”字,是用功夫去明他。明德,是人心虚灵不昧,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。但有生以后,为气禀所拘,物欲所蔽,则有时而昏。故必加学问之功,以充开气禀之拘,克去物欲之蔽,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。譬如镜子昏了,磨得还明一般。这才是有本之学。所以大学之道“在明明德”。

  【老张,就把“这一条”改成了“这一节”。。。后面照抄老高的气本体(按,高拱年轻时师从王廷相,继承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气本体学说,在他的其他著作里有更多发挥)。不过因为万历年纪小,老张加了个“镜子”的比喻。

3

高拱:

其一,“在亲民”。“亲”字:依程子说,读作“新”字是旧本错写做“亲”字。新:是鼓舞作兴,使他去旧从新。民:是天下的人。天下之人都有这明德,不免为习俗所染。人既自明其明德,又当推以及人,鼓舞作兴,使他将本有的明德重新都明了。必如此,然后所学有个用处。所以大学要“新民”。

张居正:

一件在“亲民”。亲字,当作新字,是鼓舞作兴的意思。民,是天下的人。天下之人,也都有这明德,但被习俗染坏了。我既自明其明德,又当推以及人,鼓舞作兴,使之革去旧染之污,亦有以明其明德。譬如衣服涴了,洗得重新一般。这才是有用之学。所以大学之道“在新民”。

  【老张几乎逐字照抄。不过老高标明了程颢的考证,是旧版写错了,而老张不care寻章摘句,删掉考证直接讲意思。后面老张又加了“洗衣服”的比喻。

4

高拱:

其一,“在止于至善”。止:是住,到个去处不迁动的意思。善:是好处。至善:是好到极处。言既能“明德”、“新民”;不可苟且便了,务要造到天理当然之极。如明德必使无一毫之不明,新民必使无一人之不新,如此才是大成之学。所以大学要“止于至善”。

大学之道,既是在此三者,故必尽此道,然后可以为大学;必有此学,然后可以成大人。此固学者分内事,而有天下国家之责者,尤所当究心也。

张居正:

一件在“止于至善”。止,是住,到个处所不迁动的意思。至善,是事理当然之极。大人明己德、新民德,不可苟且便了务使己德无一毫之不明,民德无一人之不新,到那极好的去处,方才住了。譬如赴家的一般,必要走到家里才住。这才是学之成处。所以大学之道“在止于至善”。

这三件在《大学》,如网之有纲,衣之有领,乃学者之要务,而有天下之责者,尤当究心也。

  【全文照抄,再加“回家”和“纲领”的比喻句。】

5

高拱:

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
这一节承上文,说明德、新民所以止至善之由。

“止”字:便是“在止于至善”的“止”字。

定:是志有定向。人能先晓得所当止的去处,志便有定向,无疑惑了。故曰“知止而后有定”。

静:是心不妄动。人若志有定向,心便有主张,不妄动了。故曰“定而后能静”。

张居正:

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
这一节是承上文,说明德、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由。

止,就是“止于至善”的“止”字。

定,是志有定向。人若能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处,其志便有定向,无所疑惑,所以说“知止而后有定”。

静,是心不乱动。所向既定,心里便自有个主张,不乱动了,所以说“定而后能静”

6

高拱:

安:是所处而安。人若心不妄动,便随其所处无不安稳,自然不动摇。故曰“静而后能安”。

虑:是处事精详。既能随所处而安,凡事便会仔细思量,自然不错乱。故曰“安而后能虑”。

得:是得其所止。既能处事精详,然后明德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。故日“虑而后能得”。

可见“止于至善”,必须先知所止也。

张居正:

安,是安稳的意思。心里既不乱动,自然随处皆安,凡物都动摇他不得,所以说“静而后能安”。

虑,是处事精详。心里既是安闲,则遇事之来,便能仔细思量,不忙不错,所以说“安而后能虑”。

得,是得其所止。既能处事精详,则事事自然停当,凡明德、新民,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,所以说“虑而后能得”。

夫由知止而后至于能得,可见欲止至善者,必当先知所止也。

  【太离谱了,张矩阵你真是一字不改全文照抄啊,,,】

7

高拱:

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

这一节是结上文两节的意思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物:即是明德、新民。明德新民,一己一人,因唤做“物”。明德方能新民,是明德为“本”,新民为“末”。故曰“物有本末”。

事:即是知止、能得。知止能得,有功有效,因唤做“事”。知止方能得止,是知止为“始”,能得为“终”。故曰“事有终始”。

明德为本,知止为始,在所当先:新民为末,能得为终,在所当后。人之为学,能晓得这先后的次序,则于道理便不远了。所以说“则近道矣”。

张居正:

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

这一节是总结上面两节的意思。

物,指明德、新民而言。本,是根本。末,是末梢。明德了才可新民,便是明德为本,新民为末,恰似树有根梢一般。

事,指知止、能得而言。终,是临了。始,是起头。知止了,方才能得,便是知止为始,能得为终,如凡事都有个头尾一般。

这本与始,是第一要紧的,该先做;末与终,是第二节功夫,该后面做。人能晓得这先后的次序顺着做去,则路分不差,自然可以明德新民,可以知止能得,而于大学之道,为不远矣。


我朋友锐评:



  (二)《中庸》

  以上是《大学》的例子,我还不信邪,又翻了俩人的《中庸》讲稿:

高拱:

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
见:是著见。隐:是幽暗。显:是明显。微:是细微。独:是独自知道的去处。

子思说:人于众人看见的去处,才谓之著见明显。殊不知他人看着自家,只是见了个外面,而其中纤悉委曲反有未能尽知者。若夫幽暗之中,细微之事,形迹虽未发露,然其几已是动了。或要为善,或要为恶,自家意念所发,自家看的甚真,虽纤悉委曲,举莫能逃。是天下之至见者,莫过于隐,而天下之至显者,莫过于微也。这两句即是《大学》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的意思。慎独:也即是《大学》慎独的意思。言这意念所发,独自知道的去处,虽是至隐至微,其实,是非、邪正、得失、存亡,皆决于此。所以君子必致其谨,察之甚精,防之甚密。果是天理,测己若有一毫人欲之私,便遏绝了,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,以至离道之远也。这是动而省察的工夫。

张居正:

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
这一节是说君子于戒慎恐惧中,又有一段省察的功夫。

隐,是幽暗之处。微,是细微之事。独,是人不知而己独知的去处。

子思说:人于众人看见的去处,才叫做著见明显,殊不知他人看着自家,只是见了个外面,而其中纤悉委曲,反有不能尽知者。若夫幽暗之中,细微之事,形迹虽未彰露,然意念一发,则其机已动了。或要为善,或要为恶,自家看得甚是明白。是天下之至见者,莫过于隐,而天下之至显者,莫过于微也。这个便是人所不知而自己独知的去处,乃善恶之所由分,最为要紧。所以体道君子,于静时虽已尝戒慎恐惧,而于此独知之地,更加谨慎,不使一念之不善者,得以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,以至于离道之远也。夫存养省察,动静无间,道岂有须臾之离哉!

  【抄还是一字不改的照抄,不过老张还增删了几句,降重了。】



  (三)《论语》

  还是不信邪,又翻了《论语》讲稿:

高拱:
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

学:是学圣贤之所为,致知力行,以明善而复其初也。习:是温习。说:是喜悦。

孔子说:人之为学,常难进而不悦者,以其学之不熟,而未见其意趣也。若既学矣,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,则所学者熟,义理浃洽,中心自然喜好,而其进不能已矣。所以说“不亦说乎”。

张居正:
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
学,是仿效。凡致知力行,皆仿效圣贤之所为,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,是温习。说,是喜悦。

孔子说道:人之为学,常苦其难而不悦者,以其学之不熟,而未见意趣也。若既学矣,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断其功,则所学者熟,义理浃洽,中心喜好,而其进自不能已矣,所以说“不亦说乎”。


  【好了好了好了不用再往下看了,这不就是全抄一遍?

  或者。。。张矩阵你就是拿着老高的底本,在上面做的批注吧!!】


二、那么老张有没有什么创新呢?

  答曰:还是有的。

  第一,虽然两人基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,但老张把老高文中偶尔出现的文言文也全都翻译成了白话。可以理解,毕竟万历读书时才十岁嘛。《大学》改的多,后来万历长大了,《论语》老张也就不改了。

  第二,加了很多比喻句。如上述《大学》的2、3、4段,也是方便小朋友理解。

  第三,调整了一些语序:

  “必如此,然后所学有个根本”——>“这才是有本之学”

   “必如此,然后所学有个用处”——>“这才是有用之学”

  “如此才是大成之学”——>“这才是学之成处”

  老张,你是看不惯老高的倒装句吗?


三、老高的讲稿是自己写的吗?

  答曰:是的。

高拱《日进直讲序》:

嘉靖壬子(嘉靖三十一年,1552年)秋八月十又九日,裕王殿下出阁讲读。上命翰林编修拱暨检讨陈氏充讲读官,拱说四书陈说书经。既又有谕:先学、庸、语、孟,而后及经。于是乃分说四书。

故事:藩邸说书,如日讲例,先训字义,后敷大义而止。然殿下聪明特达,孜孜向学,虽寒暑罔辍。拱乃于所说书中,凡有关乎君德、治道、风俗、人才、邪正、是非、得失之际,必多衍数言,仰图感悟。虽出恒格,亦芹曝之心也。

岁久,积稿颇多。庚申,拱既迁国子祭酒,乃乘暇次序成帙。夫拱诚寡昧,其说固荒陋也。然非睿学克懋,则荒陋之说何以自效?故特存之,用志日进之功云尔,敢谓有所神益乎哉。


  隆庆生于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十五岁出阁讲读。嘉靖命高拱讲解四书,陈以勤讲解书经,后来又说先讲四书,于是两个老师分讲四书。高拱的文集里收录了他讲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的讲稿,看来《孟子》是陈以勤讲。

  按照惯例,藩邸讲课和日讲一样,都是先解词语再讲大意。但高拱认为裕王殿下聪明好学,于是在讲解时常常加入治理国家、人情风俗、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。嘉靖三十九年,老高升迁国子监祭酒,在空余时间把讲稿整理出来保存。因此老高对《日进直讲》有牢靠版权()



  

  总结:

据 @郁郁葱葱201406 这篇对万历学习的考证 ,万历学《大学》《中庸》是从隆庆六年六月到万历三年。从登基开始学,也就是说,从老高滚蛋回家开始学。那么老张写这些讲稿,也都是在老高回家之后。


  问题来了!!老高的讲稿又没出版,老张是从哪儿搞到老高底稿的,老高驰驿归之前给他的???


  很想知道老张在一个字一个字抄老高底稿的时候,内心在想什么?他和老高的世界观和学术思想肯定很相似,即使闹掰了,既不别扭也不赌气,还愿意这样信任,依旧抄他的书。或许他们当初在翰林院“日相与讲析理义”时,曾经无数次讨论过这些经典?或许老高写讲稿时就曾征询过老张的建议?或许老张升任王府讲官时,老高就把自己的讲稿和裕王一起托付给他了?或许老张还存留着许多老高不为人知的手迹......


  真是剪不断,理还乱,永远都有那个人的影子。




评论(82)

热度(165)
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